精英明法国际论坛

International Legal Elites Forum

张法连:国家翻译能力视域下的法律翻译教学

 

 

摘要
 

       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直接决定了中国法治国际传播效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高校法律翻译教学是提升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的核心基础。本研究表明,高校法律翻译教学应以强化培养具有较强国家法律翻译能力意识的高端法律翻译人才为目标,充分调动协调法律翻译能力构成影响因素,改进教学内容、优化课程设置、调整教学方法和手段、改善师资队伍知识结构、提高法律翻译能力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促使法律翻译教学各环节形成合力,实现科学职业化的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目标培养。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的提升是讲好中国法治故事的前提保障。

       关键词:国家法律翻译能力;法律翻译教学;法律英语;法治传播

       习近平在主持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五次集体学习时指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法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提高法治国际传播效能,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向世界展示法治中国形象,传递中国法治声音,更好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

       毋庸置疑,翻译教育是提升国家翻译能力的重要手段,系统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是翻泽人才培养的必要过程。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外语和翻译,而要讲好中国法治故事,则离不开法律外语和法律翻译。随着“一带一路”倡议不断推进和我国“法治中国“形象塑造的现实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国际法治视野、通晓中外法律文化与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法律事务与国际竞争的法治外交人才迫在眉睫。高校法律翻译课程建设与教学设计是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的基础性核心环节,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一  法律翻译教学目标
 

       长期以来,我国对翻译的功能作用未给予充分重视,导致“胡译乱译”现象泛滥,严重制约了国际传播效果,损害了中国的国际形象,可谓是“误译误国”。2021年6月中央三部委联合发文《中共中央宣传部外交部教育部关于印发<翻译人才队伍建设规划(2021-2025年)>的通知》聚焦新时代外语人才培养,为高校培养外语翻译人才指明了方向。翻译教学要和国家战略需求紧密结合,法律翻译教学也不例外。我们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法治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形成同我国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相匹配的国际话语权(张法连,2021)。这其中,法律翻译的作用举足轻重。

       国家法律翻译能力就是指国家制定实施法律翻译相关规划和政策法规、掌控法律翻译相关资源、开展法律翻译实践、提供法律翻译服务、处理法律翻译问题、发布法律翻译产品、提升法律传播效果,并通过法律翻译教育与法律翻译研究、法律外语人才储备、法律翻译统筹协调、技术产品研发等手段进一步发展法律翻译及相关事业等方面能力的总和,具体包括法律翻译管理能力、法律翻译教育实践能力、法律翻译传播能力和法律翻译发展能力等子能力。

       我国服务“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法律、金融等行业的语言能力亟待增强。语言与行业的深度融合不够,对行业发展所需的语言大数据、语言智能等技术支持力度不够。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所需的高端法律外语人才,通晓国际规则、精通商务谈判的专门人才,知识产权等领域的高端翻译人才稀缺(王辉,2019)。国家法律翻译能力是国家翻译能力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法律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由特定物质生活条件所决定的统治阶级意志的规范体系,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法律的特性决定了法律翻译的特殊性。只有“国家法律翻译能力”才能真正体现以国家为主体的法律翻译的国家意志性、国家强制性、法律严肃性。

       为了全面认知法律翻译能力,进一步区分、认识不同子能力项的性质,分清主次地位,加强其对法律翻译实践、法律翻译教学和法律翻译译者培训的指导性,本文认为应该对国家法律翻译能力加以体系化的认识。法律翻译四种子能力相辅相承,管理能力属顶层设计,其余三种子能力中,法律翻译教育实践能力兹事体大。法律翻译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日益提升国家法律翻译能力。

       法律翻译教学水平直接决定了法律翻译传播能力和发展能力。法律翻译能力离不开法律思维认知、法律语言、法律知识、翻译技能等综合能力。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只有制定明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才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法律翻译教学目标需参考国家有关涉外法治人才的要求,并结合法律翻译本身的特点来制定。根据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会议于2016年5月审议通过的《关于发展涉外法律服务业的意见》,国家要建立一支通晓国际规则、具有世界眼光和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涉外法律服务队伍。此外,还要注意到法律翻译具有专业性强、严谨度高、涉及面广等特点。

       据此,法律翻译的教学目标可定位为:培养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的熟练使用外语、通晓涉外法律知识和法律文化、具备法律口笔译技能的复合型国际化人才。其中,“复合型国际化人才”是对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的总体定位,“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是对其战略层面的宏观要求,“通晓涉外法律知识和法律文化、具备法律口笔译技能”是对其技能层面的具体要求,技能层面是战略层面的前提和保障,战略层面是技能层面的凝练与升华。

       总体上说,教学目标不仅要界定清楚、明确,还要能够在教学实践活动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教学目标是人才培养的导向标,必须坚定不移地得到贯彻落实,尤其是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环节的设计过程中要有充分体现。

二  法律翻译教学理念
 

       由于翻译活动的复杂特性,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翻译能力并不等同于外语能力,虽然二者关系紧密,但学好外语只是做好翻译的基础,却并不意味着就已经具备了成熟的翻译能力。较高的法律外语水平是法律翻译人才培养必需的首要前提,同时按照法律语言特有的语言逻辑认知规律进行法律翻译思维训练不可或缺。法律翻译能力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方方面面,但以下两个认知是关键。

       (一)法律语言是基础

       从翻译中国的角度看,法律翻译活动至少涉及法律汉语和一门法律外语。法律语言(包括法律汉语和法律外语)文化知识的习得是做好法律翻译的前提。

       法律外语是法律翻译的基础,没有掌握法律外语,也就谈不上法律翻译。这里所说的法律外语并不能和外语划等号。法律外语绝不是法律和外语简单相加,而是法律和外语的有机融合。法律外语属行业专门用途外语,其法律专业特点明显。以法律英语为例,我们就是通过学习原汁原味的英美法律掌握纯正地道的法律英语(张法连,2019)。

       法律汉语也是一种专业语言,和普通汉语并不一样,我们应该认真学习研究这种专业语言,掌握其基本的词法、句法和语篇特点。法律汉语语言的重要作用常常被忽略,不能让母语成为我们做好法律翻译实践的天花板。目前,在我国立法实践中,法律语言的使用至少要注意以下两种关系: 第一,法律语言的专业化和法律表述的通俗化的关系。从新中国制定第一部宪法到改革开放以后,始终强调,法律是给人民群众看的,要适应人民群众的理解能力。就是说我们的法律,除了必须用特定的法言法语以外,立法语言应尽量通俗化,让人民群众一看就能理解、明白。《民法典》中把“居间合同”改为“中介合同”便是此意。但是,在立法过程中,我们也会遇到一些特定的法律规范无法用现有的语言做规范表述,又没有准确的替代用语,只能用法言法语进行表述,而普通民众可能对这种表述很生疏。所以在立法工作中,怎样使法律专业语言的使用和语言的通俗化得以统一便成为难点之一。第二,立法规范的特定性和语法规范性的关系。我们常常发现,有些法律条文读起来很拗口,普通民众对其含义理解有困难,语言学家甚至认为其表述根本不符合语法逻辑,但经受过系统法学思维训练的人则理解毫无障碍。例如,《民法典》第401条规定“抵押权人在债务履行期限届满前,与抵押人约定债务人不履行到期债务时抵押财产归债权人所有的,只能依法就抵押财产优先受偿”,这是担保物权中的流押条款。此款条文中动词较多,如果因缺乏法律知识,以常见语法规范理解流押条款,误读“约定”的内容和“……的”偏正结构,则会曲解立法原意。由此可见,立法语言的特定性和汉语语法的规范性之间有一定矛盾,如果按照通常语法规范来修改立法条文,往往会改变立法本意。法律语言具有较强专业性,一般认为,不能用通行的语言规范来考察法律条文是否符合语言规范,而需结合立法的本意来考察。

       除语言表述外,立法条文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也和普通语言不同。法律条文中 “但书”很多,有学者认为, “但是”和“但”前面的标点符号可以不同:“但是”前面应该用句号,“但”前面必须用逗号。以上种种,在法律语言使用上,语言学家可能觉得不规范,法学家则可能不以为然。再如“除外”、“不在此限”,这类表述在法律中经常遇到,都有各自的说法,使用哪一个更好,也需要研究。对这些问题的深度理解是做好法律翻译的前提。

       (二)中西法律语言逻辑对比是关键

       中西法律语言在语言表述的逻辑与法律内容结构的关系上存在较大差异。法律有其内在逻辑,有些法律不分章、节,有的则一定要分编、章、节、条、款、目,这主要与立法技术有关,但立法技术要体现语言逻辑规范的要求。国外立法模式中,开篇多数先讲定义,先将特定表述的定义罗列出来。我国则是把定义融合在某一个规范的表述中。我国法律中的名词解释,一般都放在附则里面。所以,有的法律文本较好翻译,是因为是它的中文语法比较严谨,但有的法律文本翻译起来很费劲,这类文本就不能严格按照其中文顺序来翻译,而要按照其内涵来翻译。

       大陆法系(又称罗马法系)以演绎推理为主;英美法系以归纳推理为主。大陆法系注重法典的编纂,以成文法为主要载体;英美法系注重对经典判例的整理,讲求遵循先例的原则;大陆法系的法官断案要根据法律的规定,英美法系的法官则“法官造法”。

       在法律的思维方式和运作方式上,英美法系运用的是区别技术(distinguishing technique)。这一方法的模式可以归纳为:

       1.运用归纳方法对判例中的法律事实进行归纳;

       2.运用归纳方法对待判案例的法律事实进行归纳;

       3.将两个案例中的法律事实划分为实质性事实和非实质性事实;

       4.运用比较的方法分析两个案例中的实质性事实是否相同或相似;

       5.找出判例中所包含的规则或原则;

       6.如果两个案例中的实质性要件相同或相似,则根据遵循先例的原则,判例中包含的规则或原则可以适用于待判案例。

       在对待先例的问题上有三种做法:

       1.遵循先例;下级法院应当遵循上级法院的判例,上诉法院要遵循本院以前的判例。

       2.推翻先例,美国的联邦最高法院和各州最高法院有权推翻以前的判决。

       3.避开先例;主要适用于下级法院不愿适用某一先例但又不愿公开推翻它时,可以以前后两个案例在实质性事实上存在区别为由避开这一先例。

       中国人常说的“事实胜于雄辩”,西方法律文化的思维逻辑正好相反,他们认为,只有通过“雄辩”才能发现事实,英美法律体系的陪审团制度正是基于此种逻辑而创设:陪审团(fact-finder)的主要功能就是通过审视双方律师的激烈辩论发现事实真相,只有当一方处于被动守势,理屈词穷之时,才会说“事实胜于雄辩”。

三  法律翻译教学过程
 

       狭义的教学过程指的是课堂上的教学行为过程,广义上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教学前阶段、教学中阶和教学后阶段。这三个阶段各有侧重,互为关联、互为因果,强调教学过程的整体性和连续性。

       在法律翻译教学中,宜采用广义上的理解来看待教学过程。在教学前阶段,主要的任务是激发学生学习法律外语的兴趣,端正法律翻译学习的动机,引导学生认识法律翻译课程的性质和学习的重点难点,学习法律翻译教学大纲等纲领性文件,向学生传授一些法律翻译学习方法和法律翻译学习中需要注意的问题等等,让学生在有准备的条件下进入法律翻译学习,在这个阶段应该关注的学习者自身因素变量主要包括学生学习法律翻译的动机、态度、学生的学习目标、对法律翻译课程大纲和教学目标等纲领性文件的了解等。在教学中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实施具体的法律翻译教学行为,完成法律翻译纲领性文件中规定的翻译教学内容,实现相应的教学目标,这个阶段需要关注的学习者自身因素变量主要包括学生的法律翻译学习策略、学习心理和学习过程中的相关意识变化。在教学后阶段,主要的任务是对法律翻译教学进行整体评估并进行相关的反馈,需要关注的学习者个体因素主要是学习者的法律翻译学习效果、对相关反馈的态度等。下文对整个法律翻译教学过程中的关键点作简要分析说明。

       (一)教材

       教材是开展教学的依据。目前市面上的法律翻译类教材至少也有五六种,这些教材对学生的法律翻译能力培养和技巧训练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不可否认的是,此类教材大都暴露出内容雷同陈旧、缺乏理论指导、结构单一、知识零散、练习缺乏实务等问题,在编写理念、知识更新和人文内涵上都有待提高。一本优秀的法律翻译教材不能是孤零零的存在,它应该是整个法律语言学科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旨在实现法律翻译教育实践子能力的功效。其编写者应具备科学清晰的法律语言与文化翻译理念,明确其理论、实务二者兼顾的定位,体现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的培养目标。此外,法律翻译教学材料的形态急需进一步拓宽。具有多媒体功能的电子教材,具有海量储存和教学互动的优势,符合当今信息化时代的需要,应广加利用。

       客观上讲,任何一本教材都存在局限性。教学内容和素材需要紧跟时代的脉搏推陈出新,也需要在出版方、编写者和使用者各主体间形成指导和反馈的良性关系。教学材料来源于丰富的实践,翻译能力是在实践中培养起来的,教师宜选择多元化的教学资源,以弥补现有教材的缺陷,于法律语言双语转换的反复练习中找寻规律,发现问题,创新思考,这样才能提升法律翻译能力。鉴于法律翻译传播能力和本科阶段的教学大纲要求,法律翻译专业的学生应注重法律外语语言知识和翻译实践技巧,教学内容应突破传统,以实践性的教学设计思想为指导,不拘泥于普通翻译课程增减分合顺逆的微观层面,而应充分利用原版文献选材培养学生法律语言语感和法治传播意识,教学内容可覆盖法治时事热点、最新立法、法治动态、司法文书、涉外法律实务等,符合政治性、时代性和实用性的特点,要求学生既探究法律语言层面的转换,更注重以法律语言为载体的中西法律文化差异与司法交流合作。目前,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法律英语专业系列教材(共11册)是国内唯一一套把法律翻译置于法律语言学科体系中,精选原版文献材料系统编写的法律翻译套编教材。

       (二)课程设置

       法律翻译课程的开设应瞄准国家法律翻译能力培养目标,符合课程设置原理,遵守课程编排的科学方法和学科发展的性质特点,进而构架出合理的课程设计体系,特别要有机整合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和市场对法律翻译人才的需求,遵照法律翻译教学规律,按照各类院校的特点和资源优势合理分配法律语言知识、翻译专业和技能以及法律相关专业知识课程模块,发挥资源优势和特色,因地制宜,以有效及系统地提高学生的法律翻译能力,满足不同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社会多元化需求。

       我国开设法律翻译课程的院校主要集中于外语院校、政法类高校、综合性大学、理工科院校和师范院校五大类。法律翻译本科专业课程分为双语基础课程、翻译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课程,前两类课程为学生突破语言关和翻译技巧关而设,旨在打好学生的基本功,各校课程设置大致相同,法律语言及法律专业选修课程则根据各自的人才培养特色进行调整,或重视语言的坚实基础和实际应用,或强调扎实的人文素养和广泛的知识面,或注重复合型通用人才的培养。为更好培养学生的国家法律翻译能力全局意识,一定要做好市场对法律翻译人才的知识结构需求分析,将法律翻译教学与行业化、职业化紧密挂钩,及时了解市场对法律翻译能力提出的新要求,充分考虑法律翻译课程学习的逻辑性、均衡性和系统性,有针对性地设置适合各类院校的公共法律翻译管理课程和翻译技术课程,拓宽法律翻译专业培养口径,联系各校资源特色,发扬传统优势,提高学生的专项法律翻译能力和整体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素养(张法连,2018:34)。
 

 

       (三)教学法

       法律翻译课是一门法律文化和技能培养综合课程。本文主张脱离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纠错式讲评模式,要告诉学生翻译没有标准答案,翻译没有最好,只有更好,翻译永远在路上。译者不能向外寻求“标准答案”,而是应该向内激发自己的“法律语言生产力”。

       新媒体时代的翻译教学手段的革新时不我待。法律翻译教学鼓励利用多媒体的良好条件,开发使用翻译技术和研究机构的科研成果,通过网络、语料库等优势创造多元的教学环境,拓宽学生视野,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潜能,通过开发软件、自建资源库或利用ChatGPT技术等方式丰富教学手段,为学生提供多维信息。在实际教学中,法律翻译教师要努力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多媒体课件开发。教学上采用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双向认识论方法,按照法律翻译过程涉及的因素即法律翻译本体、翻译客体和翻译主体,将本科生的法律翻译能力归结为法律翻译主体对法律翻译本体的认知能力、对法律翻译客体的驾驭、操作能力和对译者主体性的发挥能力,提出提高学生法律翻译能力的复合教学模式:从程序上注重过程;在内容上要全面综合;从手段和方式上则要多层次、立体化。

       法律翻译教学方法改革主要集中在课堂教学模式方面,突出法律翻译学习的实践性,强化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结合法律翻译学习特点,在加强翻译基础训练的同时努力采用启发式、讨论式、发现式和研究式的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法律翻译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教师也无须固守课堂教学,而是提供各种机会让学生接触实际翻译场景,是学生自我纠错,自我完善;师生之间交流讨论学习,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在形式多样的法律翻译教学实践中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习者建构起自身有效的法律翻译学习路径。在具体专项法律翻译讲授过程中,教师应注重法律翻译理论与翻译实践的结合,针对各法律专项的内容和文体特点提出具体的学习要求和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对译文进行批评与鉴赏,并用一些与译文要点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在运用语料库等工具对比阅读中加强自我判断分析能力,然后通过法律翻译实践讨论会寻求更好译文。同时,加强法律翻译课堂教学与法律翻译行业的接轨,在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等方面和涉外法务实践紧密结合,让学生与涉外法务场域中的法律翻译具体需求无缝对接。

       (四)教师

       专业设置,教师先行。高素质师资队伍是法律翻译学科建设和法律翻译能力提升的重要保证。法律翻译教学的成功需要有一支高水平的法律翻译专业教师队伍,但根据我国翻译专业发展状况,法律翻译专业教师十分稀缺。目前大多数从事法律翻译教学的高校教师多为传统的外国语言文学专业出身,即便是从事法律翻译教学的一线教师,大多数也并非专长于法律翻译理论和实践(许多,2017: 17)。因此,建设一支高水平的法律翻译教师队伍刻不容缓。随着交叉学科的设置,法律翻译师资培养成为各高校师资培养的重点任务之一。在法律翻译交叉学科专业发展进入快车道之时,法律翻译专业教师在数量、职业素养、知识结构、学术水平、实践经验等方面仍然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出现的巨大缺口急需国家有关部门关注,并出台法律翻译师资培训条例和措施;而作为教学活动的协调者、组织者、监督者和推进者的法律翻译教师本身,应该具备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的全局意识,主动更新知识,提高站位,让自己尽快成长为合格的法律翻译师资。

       法律翻译能力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科学理念、教育理论和法律专业素养,还应该具备法律思维能力、组织协调能力、中西法律双语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翻译理论知识、翻译实践经验、法律专业知识和法律翻译交叉学科学术研究能力,这显然需要一个长期的积累过程。法律翻译教师首先要掌握法律翻译的丰富内涵,认知法律翻译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不能一蹴而就,顺势做好学生的认知引领工作。理解是翻译的前提。从认知翻译学的角度来讲,本科阶段的学生心智尚不成熟,加之缺乏相应的社会阅历和文化积淀,难以对社会法治现象和法律语言文化有较为深入准确的理解。从学科规划的角度来看,本科阶段重在培养学生法律外语基本技能和传授学生法律翻译专业基础知识。对于国家法律翻译能力这样要求较高的实务能力的培养则不应予以强求(国家法律翻译实践的门槛应该是取得专业法律翻译硕士或相当的翻译学位并通过法律英语证书LEC考试)。据此,本科阶段应重点培养法律外语基本技能、中外法律基础知识基本法律翻译实践能力,指导学生为法律翻译发展能力蓄能。

       (五)测试

       目前许多专家和学者均呼吁构建法律翻译职业准入制度。法律翻译职业准入制度就是以考核的方式评定参评对象是否具有从事法律翻译职业的资格的制度。多名政协委员提案建议“使法律翻译证书成为翻译人员上岗从业的职业资格证书,尽快推动法律翻译资格认证工作”(黄友义等,2010)。国家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人事考试中心、全国翻译专业资格(水平)考试办公室、中国外文局翻译专业资格考评中心已经在2019年上半年开始调研论证“全国法律职业翻译能力考试”。

       现有的法律英语证书(Legal English Certificate,简称LEC)全国统一考试对此有重要借鉴意义。国家建立法律翻译职业准入制度不仅有利于推进中国的司法改革,有利于诉讼程序的顺利展开和被告人权利的切实保护,也有利于法律翻译行业的健康成长和法律翻译职业化的推进(许多、屈文生,2014:86)。测试是检验教学效果的手段。有效的法律翻译测试能够促进提高法律翻译教学质量。法律翻译是法律英语学科的重要组成部分。现阶段,教师应引导学生以通过LEC考试为目标,切实提高法律英语翻译的综合能力。

      法律英语证书考试旨在为从事涉外业务的企业、律师事务所提供招募国际性人才的客观标准,同时督促国内法律从业人员提高专业英语水平。LEC考试在测试题型、考查内容等方面与美国的律师资格考试(BAR)相近,同时又突出了法律英语语言运用的特色,并结合中国的实际增加了法律英语翻译测试。LEC考试以其科学合理的测试设计以及总体良好的信度、效度、实用性和后效作用,已经成为从事涉外法律服务工作人员专业英语水平的权威证明,并且得到越来越多的英美法学院认可。实践证明,凡在国内通过LEC考试的人员,在英美国家法学院学习一年以上,可以基本达到涉外法治人才的素质要求。

       研究涉外法律工作内涵,将来的LEC考试可增加听说测试,也可考虑增加国际法基本知识的测试,更加密切联系法律英语交叉学科理论知识和涉外法务实践工作,以考促教、以考促学、以考促研,切实助力法律英语学科发展和涉外法律服务水平提升。我国将来应该有序开展法律法语、法律俄语、法律德语、法律西班牙语等法律外语证书的研究开放工作。不看法律外语基础好坏,盲目到国外法学院培训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六)职业伦理

       翻译能力不同于译者能力,后者除了专业能力之外,还包括职业道德和操守。实践中,法律翻译者的角色是多重的。法律翻译的内容可能涉及政治、经济、外交、环境等社会各个领域。在每一个领域中,法律翻译者都会体现出该领域中的一种角色。例如在对外交类法律文本(如两国之间的双边协议)进行翻译时,译者的工作中就需要体现出政治立场代言人的角色,翻译策略也会因此而调整。集多重角色于一身的法律翻译者所要遵循的职业伦理也会囊括不同角色的具体要求。而且在不同的专项法律翻译职业活动中往往还会有更为具体复杂的要求,比如刑事诉讼程序中的翻译,由于所涉利益重大,往往体现出比其他翻译领域更加严格的要求(张法连、李文龙,2021:111)。在法律翻译教学实践中,应让学生对此有充分的认知。

       法律翻译实践教学应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不断提高对学生职业伦理的认知和重视,以基本翻译职业伦理为起点,在法律翻译执业过程中逐步塑造并完善自身的职业伦理观。法律翻译者之外的其他社会主体也应为法律翻译译员职业伦理建设做出努力。全社会都应该正确认识法律翻译的内涵,给与法律翻译事业应有的重视,尊重法律翻译者及其翻译活动,有力保障法律翻译质量,促进法律翻译事业发展,推动法律翻译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同上)。

 

四  结语
 

       通晓国际规则、能够熟练运用法律外语并参与国际法律事务的高端复合型人才是确保对外开放质量的重要保障。法律翻译人才,特别是法律英语翻译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提高国家法律翻译能力不仅是法律翻译教学的目的,还是法律翻译学科建设的重要参数,我们应该对国家法律翻译能力有正确的定位和认知,树立国家法律翻译能力全局意识,厘清有效提高法律翻译能力的途径,从整体上系统规划法律翻译教学设计。我们要进一步提高政治站位、国家意识,努力加强国家法律翻译能力建设,加快构建系统性的国家法律翻译能力体系并提升国家整体翻译水平,推动国家法律翻译能力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发展。法律翻译教学应该具有国家翻译能力全局意识,关照国家法律翻译能力四个子能力的具体需要,秉承各院校特色,紧密结合培养目标,考虑法律翻译市场的职业化需求,借助法律翻译教学各环节的合力,科学设置法律翻译课程,优化课程设计,调整教学方法,改进教学内容,壮大师资队伍,处理好法律翻译能力与法律外语能力、法律翻译能力与译者能力的关系,加强法律语言训练和技能提升,倡导职业意识和人文素养,实现科学专业的法律翻译能力目标培养。

 

参考文献 

       [1] 黄友义等. 应规范翻译从业人员提高翻译质量与水平[N]. 人民政协报,2010-07-05.

       [2] 王辉. 全球治理视角下的国家语言能力[N]. 光明日报,2019-07-27,第12版.

       [3] 许多. 论翻译硕士法律翻译人才培养的困境与对策[J]. 中国外语,2017(4):14-20.

       [4] 许多、屈文生. 关于建立法律翻译职业准入制度的若干思考[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14(4):86-90.

       [5] 张法连. “一带一路”背景下法律翻译教学与人才培养问题探究[J]. 中国翻译,2018(2):31-35.

       [6] 张法连. 向世界更好展示法治中国形象[N].人民日报,2021-11-26,第9版.

       [7] 张法连、李文龙. 法律翻译者职业伦理构建探索[J]. 中国翻译,2021(1):104-112、191.

       [8] 张法连. 法律英语学科定位研究[J]. 中国外语,2019(2):4-9.

 

       引文格式

       张法连. 国家翻译能力视域下的法律翻译教学[J]. 中国翻译,2023(2):78-85.
 

       作者简介

       张法连,中国政法大学钱端升讲座教授、博士生导师、博士后合作导师,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法学院法律博士(JD)。国家社科基金重大课题研究首席专家,全国人大法工委法律英文译审专家委员会委员,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高端智库核心专家团队成员,全国律师服务标准化工作组专家。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